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优化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要求,提高我校教学质量,使教学环节质量有标准可依可查。特制定以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一、 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主要环节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优秀 | 合格 |
专业建设水平 | 人才培养方案 | 能全面落实OBE人才培养理念,并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 立足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符合学校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
专业负责人学术水平 | 有省级及以上学术头衔或教学科研获奖。 | 硕士副教授及以上,主持过省级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 |
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 比例 | 覆盖率100%。 | 覆盖率达90%。 |
省部级及以上教学 奖励 | 近三年有不少于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 | 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 |
专业定位 | 培养目标 | 目标明确,符合学校的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 | 有目标,能考虑社会发展需要。 |
培养模式 | 模式有特色,有实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 模式基本符合培养目标。 |
毕业要求 | 与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能清晰体现专业特点与学生特长,能反映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 |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
专业特色 | 特色明显。 | 有特色。 |
专业综合改革 | 专业建设规划 | 目标明确,规划科学、合理,措施得当。 | 有规划、有措施。 |
四新专业建设 | 取得一定显性成效。 | 有建设规划和措施。 |
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 规划合理、可行,效果明显,所有专业课程评价打分不低于75分;全部选用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省级及以上统编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配套教材完整。 | 有规划和一定效果,所有专业课程评价打分在60—69分之间;基本选用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省级及以上统编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有一定数量的配套教材。 |
课堂教学改革 | 创新教学理念,“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度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启发性、研讨式等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风格独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中心导向,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 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结构化设计,适当运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
实践教学改革 | 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效果好;积极有效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并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90%及以上,项目开出率40%及以上。 |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项目开出率达20%。 |
师资队伍建设 | 师资结构 | 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满足教学需要。 | 基本满足现有教学需要。 |
专业教师水平 | 获得高水平教学科研奖励,综合评教在前30%。 | 有一定教学科研奖励,综合评教达标。 |
师德师风 | 近三年无教学事故。 | 近三年教学事故比例在5%以内。 |
质量保障体系 |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 制度严明,执行严格,文件齐全。 | 有制度,执行情况一般。 |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 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科学完整,执行情况好。 | 有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执行情况一般。 |
人才培养质量 | 学科竞赛 | 覆盖率达到90%以上。 | 覆盖率达到50%以上。 |
创新创业 | 创新率达到5%。 | 创业率达到2.8%。 |
毕业论文(设计) |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及综合训练能结合实际,全面反映培养目标要求,质量好。 | 能结合实际,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质量一般。 |
毕业生就业率 | 就业率在90%以上。 | 就业率在80-90%。 |
毕业生社会评价 | 总体评价好;流向合理,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服务面向。 | 总体评价一般;流向基本合理。 |
二、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优秀 | 合格 |
课程团队
| 课程负责人 |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 符合学校规定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有一定教学科研能能力。 |
团队成员 | 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教师有课程建设经验。 | 具备基本课堂教学能力,具有相关课程的学科背景。 |
课程设计
| 教学大纲 | 体现OBE理念,体现课程特色,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与毕业要求一一对应。 | 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体系。 |
课程教学模式 | 创新教学理念,“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度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启发性、研讨式等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风格独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中心导向,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 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结构化设计,适当运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
课程内容
| 有明确的课内外知识体系,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体现课程的“两性一度”。 | 基本理论、概念清楚正确,重难点突出,内容充实。 |
课程资源
| 教材建设 | 有教材建设规划,选用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国家规划教材,编写较高水平的辅导教材、讲义、案例库。每门课程有5—10本教学参考书。 |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校教材选用标准。 |
教学资源建设 | 建有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生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 | 建有基本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使用。 |
课程考核
| 过程性考核 | 过程性考核占比≥50%,注重多维能力训练,注重价值观塑造。 | 有完整的过程性考核资料。 |
结果性考核 | 突出综合能力考核,识记、理解、应用和创新四个能力层次的试题皆备,既能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又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 符合教学大纲, 试题覆盖所学内容,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
质量评价 | 质量评价 | 近3年内的课程教学评教结论为良好及以上,同行及学生评价度高。 | 近3年内的课程教学评教结论为合格及以上,同行及学生评价度一般。 |
三、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优秀 | 合格 |
备 课 | 教学大纲 | 符合人才培养方案, 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实践性,指导性强。 | 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体系。 |
教材 | 选用省、部级优秀教材或规划教材。 | 教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 |
教案 | 反映学科前沿信息, 体现教学研究成果;电子教案质量高。 | 齐全,清晰,翔实,并能有所更新,符合教学基本要求。 |
教学进度 | 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规律。 | 填写完整, 课时及内容安排合理。 |
上 课 | 教学内容 | 课堂教学信息量足, 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 | 基本理论、概念清楚正确,内容充实。 |
教学方法 | 体现启发性、研究性原则, 采用灵活多样且适合的教学方法; 能因材施教。 | 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应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讲普通话,表达清楚,条理性强。 |
板书 | 板书层次清晰, 作图规范, 富有艺术性;多媒体教学效果好。 | 板书工整,不杂乱;多媒体教学效果一般。 |
课堂管理 | 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敢抓敢管,课堂秩序良好。 | 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有所提醒,课堂秩序正常。 |
教学效果 | 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师生交流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 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
作业、辅导 | 作业布置 | 作业量适中,且在教学过程中均匀分布。紧扣教学重点,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能力。 | 能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
作业批改 | 批改认真、及时、细致, 有必要的点评。 | 批改作业按时、保质、保量,有记载。 |
辅导方式 | 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教学辅导答疑, 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辅导模式。 | 根据教学进程定期安排答疑辅导。 |
考核、成绩 | 考核命题 | 识记、理解、应用和创新四个能力层次的试题皆备,既能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又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 符合教学大纲, 试题覆盖所学内容,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
阅卷 | 阅卷工作细致、有序、规范, 每道题上均标明得分点或失分点,试卷保存完好。 | 批改认真, 记分准确; 成绩记载、输入不出差错。 |
试卷分析 | 试卷分析准确、科学; 有利于全面掌握教学状态,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试卷分析有数据、有说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四、 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优秀 | 合格 |
实验准备 | 教学大纲 | 符合实验教学实际,围绕实验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改革要求。 | 有相对独立和齐全的实验教学大纲。 |
实验教材 | 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结合紧密,体现建设成果。 | 有自编的实验教材或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满足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
实验项目 | 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并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90%及以上,项目开出率40%及以上。 |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项目开出率达20%。 |
实验教案 | 实验教案充实、清晰,突出每次实验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 实验教案齐全,能达到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
实验准备 | 仪器、设备完好率高, 指导教师对实验教学中各个环节准备充分。 | 实验室( 场地)整洁,仪器状态良好,实验材料齐备;指导教师预先完成实验的试做。 |
实验指导 | 教学内容 | 讲解、指导与学生实际操作各部分时间分配合理;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 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能使学生较清楚地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
教学方法 | 以学生为主体,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 注重师生沟通, 讲究教学互动。 | 讲解与实践互相结合,演示与指导相互补充。以个别指导,独立操作的方式为主完成教学内容。 |
实验管理 | 实验管理规范、有序; 实验时学生的分组方式及分组人数合理。 | 实验室仪器、设备能得到及时维护, 保障人身安全。 |
教学效果 | 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 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并完成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 |
实验考核 | 实验报告 | 学生实验报告格式、内容均符合要求,整体质量高;报告中含有一定量的分析和讨论的内容。 | 在完成实验预习及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
报告批改 | 认真批改每一份实验报告, 关注报告中反映出的实验教学信息,鼓励学生报告中的创新思维。 | 报告批改及时,批改率 100%,每次报告批改后都有成绩的评定和记载。 |
实验考核 | 方式上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相结合, 以操作考核为主; 内容上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 实验课程结束时,实验室安排一定形式的实验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 |
成绩记载 | 实现实验课程过程考核与课程结束考核的有机统一, 并有必要的分析和统计。 | 学生修读实验课程后,有明确的实验成绩, 成绩的核算与记载准确、规范。 |
五、 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优秀 | 合格 |
实习准备 | 实习大纲 | 符合实习教学实际; 围绕实习教学目标;体现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 | 有相对独立和齐全的实习教学大纲。 |
实验教材 | 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结合紧密,体现建设成果。 | 有自编的实习教材或配套的实习指导书,满足实习教学基本要求。 |
实习计划 | 实习计划应紧扣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有前瞻性、科学可行。 | 根据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要求、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制度实习计划。 |
实验动员 | 做好实习的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准备,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准施策。 | 根据实习计划,开展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明确学生的实习的目的、任务与要求。 |
实习指导 | 实习教学 | 指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规范。 | 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能使学生较清楚地了解实习目的及注意事项。 |
实习管理 | 指导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指导教师要坚守岗位,与学生同吃同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
实习效果 | 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 达到实习教学目标并完成预定的实习教学任务。 |
实习考核 | 实习报告 | 学生实习报告格式、内容均符合要求, 整体质量高; 报告中含有一定量的分析和讨论的内容。 | 在完成实习操作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
报告批改 | 认真批改每一份实习报告, 关注报告中反映出的实习教学信息,鼓励学生报告中的创新思维。 | 报告批改及时,批改率100%,每次报告批改后都有成绩的评定和记载。 |
实习考核 | 实现实习过程考核与结束考核的有机统一, 并有必要的分析和统计。 | 学生实习结束后,有明确的实习成绩, 成绩的核算与记载准确、规范。 |
实习总结 | 体现持续改进原则,不断优化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内容、方式,持续提升实习质量。 | 有完整的实习总结报告。 |
六、 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优秀 | 合格 |
课程设计 准备 | 教学文件 | 有科学、规范的课程设计管理制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要与相应的毕业要求对应。 | 有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
指导教师 | 指导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高,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 | 每名学生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同一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八人。 |
物质条件 | 文献资料充足,较好地满足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 仪器设备、场地、经费等条件能满足课程设计基本教学要求。 |
课程设计实施过程 | 选题 | 题目设计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紧密结合生产、科研、管理、社会工作等实际。 | 每名学生均需有独立的课程设计题目。 |
指导 | 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 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到教书育人;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保证充足的在岗指导答疑时间。 |
学生工作 状况 | 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具备独立设计课程方案能力。 | 按进度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工作量 |
成绩评定 | 评分标准侧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和创新性评价。 | 有科学、规范的评分标准,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
课程设计 效果 | 设计质量 | 文字表达能力强,课程设计符合行业技术标准。 | 论点鲜明,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文句通顺;课程设计格式符合规范。 |
能力水平 |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 | 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设计、实践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
创新性 | 能综合运用知识,有较强创新性。 | 创新性一般。 |
七、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优秀 | 合格 |
计划与准备 | 教学大纲 |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体现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 | 有相对独立和齐全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
指导教师 | 体现协同育人,有行业企业认识参与指导。 | 每名学生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
选题与开题 | 选题 | 题目体现创新性,真题真做。 | 每名学生均需有独立的毕业论文题目。每专业实践性论文占比不低于50%。 |
开题 | 毕业论文要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 明确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
实施过程 | 指导 | 体现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指导学生拟定进度计划,并定期检查,做好指导记录。 |
成果 | 写作 | 有相关发表论文或授权相关专利或获奖作品或学科竞赛获奖。 | 论点鲜明,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文句通顺;毕业论文(设计)格式符合规范。 |
答辩 | 评阅 | 有业内影响力大的专家评阅意见。 | 论文在答辩前经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阅。 |
现场答辩 | 回答问题举一反三,有深度有水平。 | 答辩清晰、流畅,对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有所回应。 |
成绩 | 成绩 | 有创新性,代表业内前沿水平。 | 评定内容包括论文水平和答辩水平。评定成绩与学生论文和答辩的实际水平相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