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质量管理 / 正文

西安文理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优化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要求,提高我教学质量,使教学环节质量有标准可依可查。特制定以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一、 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主要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优秀

合格

专业建设水平

人才培养方案

能全面落实OBE人才培养理念,并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立足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符合学校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专业负责人学术水平

有省级及以上学术头衔或教学科研获奖。

硕士副教授及以上,主持过省级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

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

比例

覆盖率100%。

覆盖率达90%。

省部级及以上教学

奖励

近三年有不少于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

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目标明确,符合学校的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

有目标,能考虑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模式

模式有特色,有实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模式基本符合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与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能清晰体现专业特点与学生特长,能反映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专业特色

特色明显。

有特色。

专业综合改革

专业建设规划

目标明确,规划科学、合理,措施得当。

有规划、有措施。

四新专业建设

取得一定显性成效。

有建设规划和措施。

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规划合理、可行,效果明显,所有专业课程评价打分不低于75分;全部选用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省级及以上统编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配套教材完整。

有规划和一定效果,所有专业课程评价打分在60—69分之间;基本选用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省级及以上统编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有一定数量的配套教材。

课堂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理念,“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度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启发性、研讨式等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风格独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中心导向,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结构化设计,适当运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实践教学改革

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效果好;积极有效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并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90%及以上,项目开出率40%及以上。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项目开出率达20%。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结构

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满足教学需要。

基本满足现有教学需要。

专业教师水平

获得高水平教学科研奖励,综合评教在前30%。

有一定教学科研奖励,综合评教达标。

师德师风

近三年无教学事故。

近三年教学事故比例在5%以内。

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严明,执行严格,文件齐全。

有制度,执行情况一般。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科学完整,执行情况好。

有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执行情况一般。

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竞赛

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创新创业

创新率达到5%。

创业率达到2.8%。

毕业论文(设计)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及综合训练能结合实际,全面反映培养目标要求,质量好。

能结合实际,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质量一般。

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率在90%以上。

就业率在80-90%。

毕业生社会评价

总体评价好;流向合理,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服务面向。

总体评价一般;流向基本合理。

二、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优秀

合格

课程团队


课程负责人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符合学校规定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有一定教学科研能能力。

团队成员

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教师有课程建设经验。

具备基本课堂教学能力,具有相关课程的学科背景。

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体现OBE理念,体现课程特色,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与毕业要求一一对应。

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理念,“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度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启发性、研讨式等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风格独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中心导向,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结构化设计,适当运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内容


有明确的课内外知识体系,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体现课程的“两性一度”。

基本理论、概念清楚正确,重难点突出,内容充实。

课程资源



教材建设

有教材建设规划,选用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国家规划教材,编写较高水平的辅导教材、讲义、案例库。每门课程有5—10本教学参考书。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校教材选用标准。

教学资源建设

建有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生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

建有基本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使用。

课程考核



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占比50%,注重多维能力训练,注重价值观塑造。

有完整的过程性考核资料。

结果性考核

突出综合能力考核,识记、理解、应用和创新四个能力层次的试题皆备,既能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又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符合教学大纲, 试题覆盖所学内容,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

3年内的课程教学评教结论为良好及以上,同行及学生评价度高。

3年内的课程教学评教结论为合格及以上,同行及学生评价度一般。

三、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优秀

合格



教学大纲

符合人才培养方案, 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实践性,指导性强。

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

选用省、部级优秀教材或规划教材。

教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

教案

反映学科前沿信息, 体现教学研究成果;电子教案质量高。

齐全,清晰,翔实,并能有所更新,符合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规律。

填写完整, 课时及内容安排合理。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信息量足, 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

基本理论、概念清楚正确,内容充实。

教学方法

体现启发性、研究性原则, 采用灵活多样且适合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应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讲普通话,表达清楚,条理性强。

板书

板书层次清晰, 作图规范, 富有艺术性;多媒体教学效果好。

板书工整,不杂乱;多媒体教学效果一般。

课堂管理

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敢抓敢管,课堂秩序良好。

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有所提醒,课堂秩序正常。

教学效果

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师生交流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作业、辅导

作业布置

作业量适中,且在教学过程中均匀分布。紧扣教学重点,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能力。

能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作业批改

批改认真、及时、细致, 有必要的点评。

批改作业按时、保质、保量,有记载。

辅导方式

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教学辅导答疑, 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辅导模式。

根据教学进程定期安排答疑辅导。



考核、成绩

考核命题

识记、理解、应用和创新四个能力层次的试题皆备,既能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又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符合教学大纲, 试题覆盖所学内容,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阅卷

阅卷工作细致、有序、规范, 每道题上均标明得分点或失分点,试卷保存完好。

批改认真, 记分准确; 成绩记载、输入不出差错。

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准确、科学; 有利于全面掌握教学状态,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试卷分析有数据、有说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四、 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优秀

合格

实验准备

教学大纲

符合实验教学实际围绕实验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改革要求。

有相对独立和齐全的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材

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结合紧密,体现建设成果。

有自编的实验教材或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满足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项目

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并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90%以上,项目开出率40%及以上。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项目开出率达20%。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充实、清晰,突出每次实验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教案齐全,能达到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准备

仪器、设备完好率高, 指导教师对实验教学中各个环节准备充分。

实验室( 场地)整洁,仪器状态良好,实验材料齐备;指导教师预先完成实验的试做。



实验指导

教学内容

讲解、指导与学生实际操作各部分时间分配合理;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能使学生较清楚地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 注重师生沟通, 讲究教学互动。

讲解与实践互相结合,演示与指导相互补充。以个别指导,独立操作的方式为主完成教学内容。

实验管理

实验管理规范、有序; 实验时学生的分组方式及分组人数合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能得到及时维护, 保障人身安全。

教学效果

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并完成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




实验考核

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格式、内容均符合要求,整体质量高;报告中含有一定量的分析和讨论的内容。

在完成实验预习及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报告批改

认真批改每一份实验报告, 关注报告中反映出的实验教学信息,鼓励学生报告中的创新思维。

报告批改及时,批改率 100%,每次报告批改后都有成绩的评定和记载。

实验考核

方式上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相结合, 以操作考核为主; 内容上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实验课程结束时,实验室安排一定形式的实验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

成绩记载

实现实验课程过程考核与课程结束考核的有机统一, 并有必要的分析和统计。

学生修读实验课程后,有明确的实验成绩, 成绩的核算与记载准确、规范。

五、 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优秀

合格


实习准备

实习大纲

符合实习教学实际; 围绕实习学目标;体现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

有相对独立和齐全的实习教学大纲。

实验教材

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结合紧密,体现建设成果。

有自编的实习教材或配套的实习指导书,满足实习教学基本要求。

实习计划

实习计划应紧扣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有前瞻性、科学可行。

根据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要求、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制度实习计划。

实验动员

做好实习的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准备,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准施策。

根据实习计划,开展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明确学生的实习的目的、任务与要求



实习指导

实习教学

指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规范。

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能使学生较清楚地了解实习目的及注意事项。

实习管理

指导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指导教师要坚守岗位,与学生同吃同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实习效果

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达到实习教学目标并完成预定的实习教学任务。




实习考核

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报告格式、内容均符合要求, 整体质量高; 报告中含有一定量的分析和讨论的内容。

在完成实习操作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报告批改

认真批改每一份实习报告, 关注报告中反映出的实习教学信息,鼓励学生报告中的创新思维。

报告批改及时,批改率100%,每次报告批改后都有成绩的评定和记载。

实习考核

实现实习过程考核与结束考核的有机统一, 并有必要的分析和统计。

学生实习结束后,有明确的实习成绩, 成绩的核算与记载准确、规范。

实习总结

体现持续改进原则,不断优化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内容、方式,持续提升实习质量。

有完整的实习总结报告。

六、 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优秀

合格

课程设计

准备

教学文件

有科学、规范的课程设计管理制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要与相应的毕业要求对应。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高,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

每名学生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同一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八人。

物质条件

文献资料充足,较好地满足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仪器设备、场地、经费等条件能满足课程设计基本教学要求。


课程设计实施过程

选题

题目设计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紧密结合生产、科研、管理、社会工作等实际。

每名学生均需有独立的课程设计题目。

指导

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到教书育人;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保证充足的在岗指导答疑时间。

学生工作

状况

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具备独立设计课程方案能力。

按进度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工作量

成绩评定

评分标准侧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和创新性评价。

有科学、规范的评分标准,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课程设计

效果

设计质量

文字表达能力强,课程设计符合行业技术标准。

论点鲜明,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文句通顺;课程设计格式符合规范。

能力水平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

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设计、实践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创新性

能综合运用知识,有较强创新性。

创新性一般。


七、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优秀

合格

计划与准备

教学大纲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体现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

有相对独立和齐全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指导教师

体现协同育人,有行业企业认识参与指导。

每名学生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选题与开题

选题

题目体现创新性,真题真做。

每名学生均需有独立的毕业论文题目。每专业实践性论文占比不低于50%。

开题

毕业论文要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明确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实施过程

指导

体现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拟定进度计划,并定期检查,做好指导记录。

成果

写作

有相关发表论文或授权相关专利或获奖作品或学科竞赛获奖。

论点鲜明,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文句通顺;毕业论文(设计)格式符合规范。

答辩

评阅

有业内影响力大的专家评阅意见。

论文在答辩前经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阅。

现场答辩

回答问题举一反三,有深度有水平。

答辩清晰、流畅,对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有所回应。

成绩

成绩

有创新性,代表业内前沿水平。

评定内容包括论文水平和答辩水平。评定成绩与学生论文和答辩的实际水平相符合。


上一条:西安文理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和指标内涵 下一条:西安文理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试行)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4-2099 西安文理学院

地址:西安市科技六路1号 邮编: 7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