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计划管理 / 正文

西安文理学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全面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陕教材办〔2020〕5号)、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探索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

(一)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

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三)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

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四)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

三、总体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把劳动教育融入认知学习、志愿公益和实践实习,构建“劳动+认知”“劳动+体验”“劳动+实践”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四、主要举措

(一)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劳动教育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劳动教育组织及学分认定等工作。

组长:陈

副组长:徐东升

成员:党委宣传部部长、教务处处长、评估与质量监控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学生工作处处长、后勤管理处、各二级学院院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劳动教育工作办公室定期召集召开研讨会,分析、商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劳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各学院相应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统一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各学院开展劳动教育,避免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软化和形式化的问题。

(二)构建“劳动+认知”“劳动+体验”“劳动+实践”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1.劳动+认知,培养劳动价值观

落实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要渗透培养劳动教育意识,将劳动教育培养目标融入具体的毕业要求素质指标点中。并有相应的课程或实践活动支撑。师范类专业可以统一规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相应的教学大纲中要有明确的培养劳动观的课程目标。

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公共选修课中,设置2学分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必选),总学时不低于32学时。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内容,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思政课与部分专业课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劳动观教育、介绍劳动的意义、地位、作用。树立正确的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专业创新创业试点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课程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实践部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分类实施。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营造劳动教育氛围。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开展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邀请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进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2.劳动+体验,增强服务意识

设立学年劳动周。各学院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计划安排,分层分类,有序组织学生在每学年的劳动周里集中开展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实训、社团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养成劳动习惯、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各学院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广泛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各班级增设劳动委员,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作用,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与教室、实验室、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广泛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有偿参与助管、助教、助研及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秩序维护等劳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

积极开展公益劳动。围绕乡村振兴、社会调查、科技扶助、文化宣传、法律宣讲、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广泛设置校内公益劳动岗位,强化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利用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强化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培养学生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将劳动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以第二课堂建设为抓手,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及实践累计第二课堂学时,在每个学期末按照学校的学时学分对应关系,统一认定第二课堂学分。


3.劳动+实践,强化知行合一

拓展劳动实践平台。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将劳动教育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积极拓展校外渠道,结合专业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从多角度、多领域拓展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加劳动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实践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深入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工科专业结合专业实习教学实际,每学年安排一定学时的生产劳动实践。以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到企业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同时与“互联网+”等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三)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监测纳入教学质量评估,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兼顾课程学习和劳动实践,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能力要求重要依据。

五、保障举措

(一)健全劳动教育工作机制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评估与质量监控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各部门劳动教育的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并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指导开展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三)加大劳动教育经费投入

统筹教学经费,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学成果奖、奖学金、奖教金等评奖评优范围,保障激励劳动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四)强化劳动过程安全保障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科学评估风险,排除安全隐患,购买相关保险,强化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下一条:西安文理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实施方案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4-2099 西安文理学院

地址:西安市科技六路1号 邮编: 7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