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深化课程建设实施意见

教发〔20172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抓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关键要素。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和《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陕发[2016]17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通过课程建设不断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教材建设、深化课程改革,进而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总体建设目标

按照“分类建设、以点带面、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重点课程建设为支撑,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引领,以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通过35年的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内容先进、特色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具体建设目标

1.以专业或专业大类为单位组建课程群(由3门以上相关课程组成)。按照课程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支撑关系,每个专业或专业大类将其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课程群,力争实现课程群内的每门课程至少有2位教师授课,每位教师可以讲授23门课程。

2.在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完成300门重点课程综合改革(全校性公共课10门,每专业68门核心课程),使全校课堂教学面貌有一个全新的改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3.整合学校原有17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逐步改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SPOC课程),新建5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积极培育MOOC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4.推动教材建设,出版50部校本特色的应用型本科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

5.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每年建成30门公共基础或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共享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资料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6.以课程群组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提升计划,使转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占比由现在的20%逐步达到50%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整合优化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尽可能减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重复交叉和碎片化现象。建立以技术技能为主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统筹安排实践环节,做到实践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79月前,各专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开设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构建“行业规范与质量标准相整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推动合格课程与课程群建设

学校课程按“合格—重点—精品”三个层次分期分批进行建设。教学计划开出的所有课程都应建设成为合格课程,在达到合格标准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中确定300门重点课程进行综合改革,从已完成综合改革的重点课程中遴选出符合SPOC课程建设要求的50门课程,打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各专业在现有合格课程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各门课程的内容,根据每门课程与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对应关系,依照“大课程”的布局组建课程群,力争把本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个课程群。无法归属到本专业课程群的课程可跨专业、跨学科组建课程群。确定无相近或相联的课程可暂按单门课程进行建设,视发展情况组建课程群。一般每个课程群由3门以上相关课程组成,应具有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教师人数原则上不少于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门数。课程群内的每门课程至少有2位教师授课,每位教师可以讲授23门课程。

(三)加强重点课程综合改革

为有效发挥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带动辐射作用,学校将遴选300门重点课程进行综合改革。鼓励教师不断转变课程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建设教学资源,积极推行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虚拟教学、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使教师从讲授转变为引导,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拟用“三步走”战略推动重点课程综合改革。第一步,20171月—20177月,二级学院开展教学研讨,查找重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初步整改思路。第二步,20178月—20181月,各学院推出510门教学改革有基础的重点课程作为试点,先行改革;第三步,20182月—20191月,各重点课程负责人制订课程综合改革计划并付诸建设,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教学小结、计划修订、整改提高。

(四)构建教学资源平台

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教学形式创新化、教学管理自动化”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引入国内外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我校原有17门精品课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新建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分享教学资源平台上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资料库、模拟考试、师生交互平台、试题库及教学录像等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将充分利用已引入的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已有精品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SPOC课程)建设计划。每年建成30门公共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从学院进行综合改革的重点课程中遴选出10门以上符合SPOC课程建设要求的课程给予立项支持,通过专项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五)培育课程教学团队

围绕3学分以上的公共基础课和课程群建立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师领衔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团队。坚持集体备课,通过共同探讨、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各教学单位要把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中寻求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通过落实“陕西高校教学名师引领计划”,建设我校“教学名师工作室”,设立“教学名师基金”带动全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提升计划,使转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占比由现在的20%逐步达到50%

(六)培育校本精品教材

结合课程建设项目,强化教材建设,引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编好教材、选好教材、用好教材。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课程编写高质量、特色教材;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优秀教材和精品教材,积极承担省级优秀教材编写任务,提高自编教材选用率。设立应用型教材培育专项项目,每年培育10部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型本科精品教材或规划教材。

(七)改进课程考核机制

坚持“突出过程性考核、突出多样化考核、突出创新创业能力考核”的课程考核方式原则,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等能力提升的角度,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打破原有考试、考查课程的分类形式,二级学院可根据课程特点及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采用笔试、口试、写作和实操等多种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加大过程性评价,改变考核只注重考记忆、考知识的现状,要把考理解、考应用作为考核的重点,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富有活力、方式多样的考核制度,有效推动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近3年,转型试点专业每年至少有4门课程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制度

1.积极开展课程评估,按“合格—重点—精品”三个层次建设的课程,要用对应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进行评估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课程必须接受第二年复评。

2.通过出台《西安文理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运行,优化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使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有标准可依。

3.出台《西安文理学院教学奖励办法》,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长效机制,形成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鲜明导向,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4.进一步落实《西安文理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纲要》,各课程建设项目组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教学研讨会、学生座谈会、课程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并接受学校的评估检查。

(二)加强保障

1.对于重点课程综合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教材培育等课程建设项目,学校认定等同于校级教改项目。

2.引进校外具备专业水准的技术团队作为课程制作部门,为教师课程进行视频录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配合学校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维护和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网络硬件及资源库建设,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培训,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3.学校统筹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根据项目类型不同给予不同经费支持。重点课程综合改革项目资助2万,验收评估达到优秀等次(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奖励课程教学团队1万;精品资源共享课(SPOC课程)资助7万,验收评估达到优秀等次(校内1000人选修或校外5所学校使用),奖励课程教学团队与课程资源制作团队各2万。

(三)细化任务

1.相关部门根据课程建设工作任务和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加强沟通,完善监督,特别要强化各部门之间尤其是各学院内部的沟通与监督。做到全程监控,同时还要做到事前深入宣传、动员,事中积极协调、沟通、反馈信息、提供咨询、破解难题,事后及时反馈。

2.各教学单位负责课程建设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具体实施工作。制定本单位课程建设规划,系统谋划课程建设目标,精心设计课程建设内容,认真审核课程建设各项任务及完成时间,确保建设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

3.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每个课程建设项目应设置项目负责人。负责人要带领团队制定详实的课程建设方案,签订课程建设项目合同书,并根据方案、合同书等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五、其它事项

本实施意见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科技六路1号 电话 : 029-88240306